1938年,这支民间武装打响诸城抗日第一枪!

2018-05-17 15:51  来源: 大众网 手机看新闻

小字体大字体

  诸城民间的抗日力量,颇有虎头蛇尾的意味,但追溯起对敌第一枪,却轰轰烈烈。

  1938年初春,一场大雪使诸城大地银装素裹。正当人们盼着瑞雪兆丰年时,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诸城的土地。

  



  时任第七区区长兼区队长的路景韶,在一些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的积极建议下,率领地方武装,对沿着诸高公路南进的鬼子兵,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,打响了诸城抗日第一枪。

  1938年2月2日,农历正月初三,午后2时许,日本侵略军1000余人,沿诸高公路向诸城进犯。路景韶得知后,即组织联庄会员500余人,埋伏在路家道口一带。

  “翌日晨,日军3辆满载军火的汽车行驶到芦河被陷住。车上的19名日军除留下几人看车外,其余纷纷到村里抓人推车修路。”路景韶的胞弟、参加此次战斗的路君约曾回忆道。

  北风呼啸,天空阴沉。大约八时许,区队部集合起约百余名队员,分两个小队,一队正面出击敌人,一队从侧翼包剿敌人。另有青年队约20人作为预备队,随时听候调遣。队员们听说要打日本鬼子,都跃跃欲试,有的擦拭枪支,有的挑选子弹。

  出击的小队由王冠三指挥。首先有20余名队员走出路家道口村围子西门,他们扛着铁锨,抬着条筐,腰里别着短枪、手雷,伪装成给“皇军”修路的百姓,队伍二五成群,稀稀拉拉,逐渐靠近敌群。当走到一片坟地处,队员们迅速隐蔽下来。随着队长一声令下,一齐向敌人开了火。

  



  枪声、手雷的爆炸声和队员们的呐喊声交织一起,日军第一次在胶东一带遇到这种阵势,一时被下懵了。愣了一会的鬼子,慌慌张张地奔返汽车,抢取枪械,猛烈还击。面对敌人的顽抗。队员们打得坚决。有几个鬼子龟缩在公路一侧的壕沟底,连头也不敢抬:冒险反扑的鬼子,有的被子雷炸倒,有的拔腿就跑。大家沉着战斗,紧盯着敌人,鬼子靠近后再开枪。枪声时断时续,双方相持约两小时。

  日军摸不清我方虚实,只好于11时左右调来援兵。跳下军车的援兵,以“国军”早年修筑的战壕和一块坟地为掩护,向我方发起进攻。我方且战且退。退入道口村里。敌人亦尾随上来,包围了圩墙的西、南、北三面。战况极为剧烈,日军凡三发炮弹为一组,自圩墙东北角至西南角,东南角至西北角,排列对角交叉射击,猛烈的炮火使全村笼罩在弥漫的硝烟中。

  至11时,我方先后有6名队员阵亡,其余乃突围撤出至东南20里外的齐沟、米沟子等村。其中著名爱国人士赵明宇,拒绝徐州第五战区长官部之电邀,而宁愿在家乡率子弟辈参与抗战,不意在退出道口,抵达米沟子村后,竟感时悲国而不幸自戕。

  我部撤出后,敌军亦撤回诸城城内。翌日清晨,又派出约百余人,携带山炮一门,自路家道口村南迂回来袭,进村绕行一圈,即返回县城。

  “损失了来之不易的四五万发子弹,还险些全军覆没,犯了兵家之大忌。”路君约回忆道。不过当地群众对此役的记忆颇为深刻,至今民间仍有打油诗为证:“正月初四满地雪,日本鬼子打中国。大兵进了十里铺,道口庄里开了火。”

  路景韶领导的游击队,在道口伏击日寇后,声势大振,周边很多村的爱国青壮年都来投奔,队伍迅速扩大到千余人,其原番号为保安第六团,后改为第九旅,直属苏鲁战区领导,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诸城、胶县、胶南三县的边境山区。

  这支游击队曾直接打击伪军,还联合其他游击队在胶济铁路上破坏交通,使鬼子惊慌不安。不过民间抗日力量,从最初就纪律涣散,有的官兵除了好抽大烟枪,还到百姓家把牛驴牵走。老百姓好不容易打下的粮食,拿上各个部分的给养,所剩无几,只能吃糠咽菜,忍饥挨饿。晚上还提心吊胆,躲避“烧烤队”,新兵连的人深夜闯入民家,强索财物,交不出就在锅底下生火,揭开锅把人抬上去烧。一时间天昏地暗,民不聊生。

  “游击队拖家带口,四处安家,再加上敌人围剿,各队伍之间也排挤摩擦,到了1942年解散了。我大伯就去了青岛,隐居起来。”路君约之子路建人介绍道。

   本文地址:http://zhucheng.bandao.cn/news.asp?id=2830860

分享到

青岛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百度贴吧 人人网 QQ好友或群